榜样力量
龚均:跟着共产党 和医院一起成长
龚均,江苏太仓人,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医疗系,毕业后留本校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至今,现为内科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获得者。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医疗和教学科研工作。
我已经81岁了,我的一生中尤其在西安交大二附院的近60年中,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主要叙述了我从1958年进入医学院以来的重要事件,也是对我在西安交大二附院近60年的回顾。
我1958年入学,经校部二年余时间的基础课学习,1960年到二附院临床课学习并进行生产实习,1963年毕业留在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至今。当时是大内科,主治医生以上人员分成6个专业组,我们住院医生在6个专业组及门诊轮转,至1978年升主治医生,我当了14年住院医生,正由于这样,为我全面掌握内科知识打下基础。其间经文革十年,开始几年学校停课,但医院沒有停诊,我的医疗和教学生涯也未停止,1967年1月参加医院组织的农村巡回医疗队,去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巡回医疗10个月,为农民服务并接受农下中农再教育。1968年部分31期学生要求“复课闹革命”,我和外、妇、儿、中医科的几位老师带领学生去蒲城县医院和兴镇公社化木寨大队,边上课边看病半年时间。1969-1971共2年时间,学校组织基础部和一、二附属医院的老师去陕南城固县办626医训班,培训“赤脚医生”,每期半年共4期,为陕南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卫生人员即当时称的“赤脚医生”,2年时间我都参与其中。这些农村工作经历让我了解农民生活,体会到他们生活不易,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70年开始招工农兵大学生,学校结束医训班工作后转入招生,学校组织老、中、青教师编写新教材,我从城固回来作为青年教师被抽调去编写教材,以后参加了第一批工农兵学生的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教学工作。1976-1977年学校提出“开门办学”,也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学生,在榆林、绥德、子洲县办学,我分到子洲县医院带学生。
67年延川下乡
1983年我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第15批援外医疗队,去非洲苏丹援外医疗,在苏丹的朱巴和阿布什各1年时间,在中国苏丹大使馆的领导下出色的完成了援外任务,援外期间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985年回国。1986年1月8日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87年1月8日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升副主任医师。在消化内科参加了以功能性胃肠病为中心的医疗和科研工作,1991年和西电公司计算中心合作研制“佩戴式上消化道pH值动态监测装置”,并于1993年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992年和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研制“氢离子敏场效应管pH传感器”,开展了一系列酸相关性疾病的研究。1996年“人体消化道动力功能综合研究”获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经费55万,2001年“十二指肠胃反流及其相关疾病的综合研究”获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经费99万。2002年和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合作研制“用于十二指胃反流检测的传感器”获发明专利。这些工作为我科批准成立省胃肠动力重点实验室出了一把力。
与苏丹医疗队合影
同期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国际交流日益加强,1994年我被公派去日本医科大学附属病院内镜中心留学1年,期间结识了一些日本医生朋友,通过他们,开启了送科内医生去日本留学的工作,共有10多人,地方有日本医科大学、神户大学附属病院、福岛医科大学会津医疗中心,我科可能是全院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科室,同时还请日本专家来我科讲课和技术演示,并有多人多次被邀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这些对促进我科业务进步有很大帮助。由于这些经历,我对国际主义有一定认识,因此在看病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是2012年有个日本老人叫山田的先生,因热爱西安多年常住在西安义务教日语,他的学生说:他患重病想回家回不去谁能帮帮他?看到这消息后我主动上门看望病人,发现贫血严重,是肿瘤引起,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把病人接到医院支持治疗,并和日本大使馆联系,老人单位和家人从日本赶到西安,待病情稳定后接回日本,此事曾在报纸多次报道。另一位叫阿蔓达的女士,美藉南非人,多年在西安做慈善工作,收养残疾孤儿,为他们治病,她的事迹感动了西安人民,她本人突患重病却无钱看病,收住我院,因腹痛先住我床上,后转妇科,医院及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此事影响也很大,报纸都有报道。
我于1994年任内科学主任医师,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4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证书,并多次获得卫生部、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这些荣誉的取得都和党的培养分不开的。2006退休后仍在医院发挥余热,除参加少量医疗工作和疑难病例讨论外,还组织科内医生主编《实用胃镜学》、《实用结肠镜学》等6本书籍,其中《实用胃镜学》自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出版第3版,《实用结肠镜学》2010年出版,第2版也已出版,通过出版书籍继续培养人才。
转眼50多年过去了,医院发展迅速,当初我刚工作时医院都是平房,只有600张床,800左右工作人员,现在新楼房盖了好几幢,不仅学生教学、职工住宿得到改变,患者医疗环境也有很大改善,职工人数已达2000余人,新的设备添加无数,能够更好更多的为大众服务,这些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今后将会越来越好。我将继续发挥余热,紧跟形势,学习新知识,尽微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