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强科有我,挺膺担当】西安交大二附院生物诊疗中心张少颖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院团委特开设“强科有我,挺膺担当”专栏,分享我院入围“挺膺先锋”新青年支持行动(简称“40计划”)以及各领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们的“挺膺故事”,激励我院团青牢记医者使命,矢志爱国奋斗,用青春才智助力我院高质量发展!
张少颖,女,2016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至今。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前沿项目、交大二附院基础-临床融合创新项目、自由探索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近五年研究成果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Hepatology, FrontImmunol, Stem Cell Rep, J Immunol Res等期刊。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
硕博连读五年,张少颖师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类病毒所张辉教授。得益于张教授实验室具有自由、创新、活力的实验氛围,张少颖在学习期间有机会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先后开展过T细胞分化发育、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骨髓niche中粘附分子在造血干细胞谱系分化中的作用、髓系细胞分化诱导的小分子化合物筛选等研究工作。更换课题、再开新题的过程是痛苦的,经历了诸多焦虑和彷徨,明白了很多事情不一定努力了就能做到;但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的过程也是收获满满的,有机会研读更多不同领域的前沿文献,学习更加多样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思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坚定的力量,无论在何种艰难的处境都能想办法化解。登高山,才知天之高;临深溪,方知地之厚。攀过峰、踩过坑,张少颖更加坚信博览众彩、努力向上的力量,这也让她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密切追踪领域前沿、提出创新可行的科学假设、设计逻辑清晰完善的研究方案,并审慎有序地执行完成。
志不强者,则智不达
张少颖毕业于基础医学院,但与临床医学院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典礼,一起以希波克拉底誓词宣誓的一刻,她突然对自己一直迷茫的“做科研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有了点答案:我可能也可以为人类健康做一点贡献。带着这个愿望,张少颖选择到医院工作,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物诊疗中心李宗芳教授团队,从事脾肝免疫对话在慢性肝病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确定研究方向后,张少颖尝试用新方法新思路研究“脾肝对话”问题,在这一路摸索中经历失败但始终向前。引进带有光转换特性的荧光标记小鼠及基因型标记小鼠,与团队成员一起建立了脾脏细胞特异性光转换模型与脾脏移植模型,用于脾脏细胞在体迁移的追踪与成像。逐步锁定目标细胞类群、完善细胞纯化方法、讨论确定分析方案,通过对肝脏中的脾源细胞进行注释及功能验证,鉴定出在肝脏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脾源性细胞亚群,最终为脾脏细胞参与肝脏免疫调控提供了直接证据。后续研究也仍在进行中。工作过程中,张少颖不断地把自己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应用、扩充,也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她比读书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性,也更加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慢慢来,也许会比较快
来到医院后,张少颖的科研工作经历了跌跌撞撞,但也是在受挫的过程中,她愈发体会到“慢慢来,也许会比较快”的精妙。她庆幸自己一直提着一口气,从不敢懈怠,却也没有因为焦虑自乱了阵脚,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础,找准目标,一直前进着。工作以来,做科研不能像在学校那样心无旁骛,但她认识到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对自身能力的多向延伸。学会从容接受,学会坦然却又坚定,勇往直前,相信她定能走向更远的地方。
主要研究方向:关注慢性肝病时的脾/肝免疫异常,以“脾-肝免疫对话”为切入点研究脾脏调控肝脏免疫、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作用及机制,为鉴定慢性肝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基础。
工作目标:1)科研方面,推进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以新发现的作为脾-肝交流“介质”的sM-1细胞为基础,揭示更多与该群细胞生成、功能、招募等相关的关键通路及分子机制,尝试寻找慢性肝病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探寻改善肝病的有效方法。
2)工作方面,组织形成知识结构互补、熟练掌握实验技能的研究小组,保证研究工作高效顺利地开展。推进科室科研实力的进步的同时,自己努力成长为具备开展创新性工作的独立科研工作者。
座右铭:慢慢来,也许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