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今年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八十周年,为铭记抗战迁陕历史,总结凝练抗战迁陕精神,传承弘扬抗战迁陕文化,4月27日上午,学校在医学部护理楼多功能厅召开医学教育八十周年纪念暨“抗战迁陕”精神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宫辉、副校长颜虹、医学部党政领导及校党委宣传部、校史中心主要负责人,医学部各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老同志,教工学生代表共六十余人参加。医学部党工委书记耿剑平主持会议。我院皮肤科老专家李伯勋教授及院党委巩守平书记在会上发言并解读了抗战迁陕精神内涵。
会议首先放映了“抗战迁陕”历程宣传短片,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使大家重温了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到了交大医学人为国家医学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随后,校党委副书记宫辉发表讲话,他表示抗战迁陕精神,特别是医学教育八十年对于西安交大办学非常重要。
在发言环节,原学校领导,一附院及二附院老专家、校宣传部,校史中心,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院,基础医学院,学生代表针对“抗战迁陕”精神的理解分别做了精彩发言。
1948年入学的二附院皮肤学专家李伯埙教授回忆了解放初期西北医学院的办学条件,医疗条件,师资水平,表示应继续发扬先贤们的精神,贡献于医学发展,把皮肤病学科办成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专科。
二附院党委书记巩守平在讲话中对抗战迁陕精神的凝聚总结出十六个字,即“源于时代,忠于历史,高瞻远瞩,影响深远”,他指出,源于时代,就是源于1937到1946,再到解放前,这是家国民族生死危亡的时代;忠于历史,就是从北京到西安再到汉中八年中间的人和事,需要挖掘、提炼和总结;高瞻远瞩,就是凝练精神要站在医学的角度,站在前人的角度,更要站在西北联大,站在中国高等教育层面上去思考抗战迁陕精神。影响深远即抗战迁陕精神不是西安交大独有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先贤们缔造出的一种精神。是西北联大留给后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后巩书记阐述了抗战精神和抗战迁陕精神之间的关系。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抗战精神是属于全民族的、全国的,具有时代性的。对抗战迁陕精神的进一步提炼,一是要基于习总对抗战精神的高度概括,二是不能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三是应该结合医学乃至西北联大在八年以及后期发展的工作。抗战迁陕精神是抗战精神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抗战精神是总领。
对抗站迁陕精神的思考就是爱国为民,大义兴学,公诚勤朴,甘于奉献。“爱国为民”,“爱国”即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为民”一是为了民族,二是为了每一个个体。从医学角度来讲,大医就是大医精诚,大义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如果站在西北联大的角度,就是“大义兴学”。“公诚勤朴”是西北联大的校训,当时的国文系教授黎锦熙对“公诚勤朴”做了解释,“公”就是去私,有公就可以去私,用绝党争,“诚”者天地之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而弱源于虚,诚则实矣。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诸子学说里面有一套理论,法家认为要突出“公”字,儒家强调的是“诚”字,墨家注重的是“勤”字,而道家归本于“朴”,所以“公诚勤朴”是把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的一些主张体现进去,是传承文化的体现。 “甘于奉献”对那个时代来讲是符合实际的,是一个高于底限而低于高限的标准。
在谈到如何传承抗战迁陕精神时,巩书记说,第一,要传承抗战迁陕精神,首先要学习历史,要铭记先贤,只有这样,才有第二步,即用不同的载体去宣传历史,彰显精神。第三,在大学里,做政治思想工作,要站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三个层面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第四,要与大学的以德树人结合起来,要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它的精神是艰苦奋斗。从医院来讲,要把抗战迁陕精神和医院的医教研管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
颜虹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抗战迁陕精神是思想交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家要不断凝练、提升抗战迁陕精神,将其固化下来,一代代传承下去。每一个交大人,对于医学教育的发展,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医学人就应建设一流医学学科,就要勇于担当,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希望大家继续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做出思考。其一,如何分别从全国层面,交大层面,医学层面准确总结抗战迁陕精神;其二是如何正确理解抗战迁陕精神与西医文化的关系;其三是要如何总结中国西部八十年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成果。交大医学是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排头兵,也应是医学文化传承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