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爱耳日 我们在行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第十八个全国“爱耳日”活动纪实

时间:2017-03-08   作者:罗花南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3月3日是全国的第十八个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防聋治聋,精准服务。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爱耳日”号召,开展了在线访谈、专家义诊、科普宣教、爱心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正能量效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线访谈,呼吁疾病的专科诊治

8.jpg

13.jpg

3月2日下午,应腾讯大秦网“微门诊”特别邀请,我科任晓勇主任、侯瑾副主任医师针对“中耳炎”等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进行了在线解答。直播一开始,便有1464人参与了问诊,最多时达3350人,线上线下互动气氛热烈。

在线问诊的直播过程中,涉及的疾病囊括耳廓畸形、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两位专家耐心听取患者症状,认真分析患者病情,给予患者专业化的建议,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完善部分专业的检查或治疗。

直播即将结束时,任晓勇主任针对网友的提问主要集中在耳、咽、鼻等方面,给出了宝贵的建议:日常养成良好的五官护理保健习惯,有了不适的症状,不要自作主张选择药物治疗,最好前往医院专科听取医师的建议。

直播结束后,网友纷纷留言表示通过向专家问诊,对中耳炎、耳聋等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新的理解,非常感谢两位专家的耐心解答,希望以后还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专家义诊,指导患者的个体治疗

14.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7.jpg

3月3日上午,在科主任任晓勇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副主任张晓彤教授、张青副教授、孙斌副教授及郑国玺教授、吴宝俊副教授、张滟博士、高滢、喻超等医师以及吴彩芹护士长、杜晓滢、杨慧、李静静副护士长等耳鼻喉科的医护人员在门诊大厅开展了“爱耳日”义诊活动。

参与义诊的专家及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早早就在门诊大厅摆起了桌子,摆放了科普知识展板,为前来问询的患者免费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爱耳护耳的科学知识。专家们不仅接受患者的现场咨询,还为患者进行诊疗、安排听力测试等检查,以最大程度地让来访患者受益。针对来访患者的不同情况,各位专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个体化”指导。如有的患儿出现听力下降合并睡眠时打呼噜的情况,专家们要求患者家属给患儿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必要时需行腺样体切除术及鼓膜穿刺术;有的患者是突发的听力下降,发病时间较短,则被考虑为“突发性耳聋”,建议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尽快给予营养神经、扩张微血管等对症治疗。有的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时间较长,则被建议佩戴助听器治疗。整个上午的义诊活动持续约3小时,共接待患者一百余名,有许多甚至都是慕名从外地专程赶来。

针对义诊现场的情况,任晓勇主任提醒说:耳疾与老年性听力受损已成为困扰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果发现老年人有听力障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正确选配助听器或安装电子耳蜗,慎用有损听神经的毒性药物。

科普宣教,揭开耳聋的神秘面纱

12.jpg

耳聋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原来是基因突变惹得祸!在今年爱耳日来临之际,耳鼻喉科张滟博士撰写了《Why?病了一场,孩子突然就耳聋了!》的健康科普文章,深度解析了耳聋发病的个体差异。目前,该文章已由我院官方微信进行推送,点击阅读量已突破两千余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现这样的例子。父母没有耳聋,但却生下了耳聋的孩子;孩子感冒了一次,或者头部出现了碰撞,就出现了神经性耳聋;同样使用药物,有的人用一次就耳聋了;人上了年龄,有些老人耳聋了,但有些老人始终耳聪目明;有些人仅仅是轻中度的耳聋,能够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原来,这些耳聋的出现都和体内携带的基因突变有关。

张滟博士在文章中提出,超过60%以上的耳聋都和遗传基因有关,并分析了由于各种耳聋基因突变各自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遗传现象。随后,对我们国家已经规模化的形成了孕前、产前及出生后的三级预防策略进行了解释。孕前以婚前指导为主,通过基因诊断对耳聋家族史或已育聋儿夫妇进行一级预防;产前主要以筛查为主,通过羊水或绒毛膜穿刺对耳聋家族史或已育聋儿孕妇进行二级预防;出生后主要以早发现早干预为主,通过对新生儿或广泛人群进行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来实现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策略就像三道保护屏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听力健康。

既然耳聋的危害很大,如何做到耳聋的精准防控呢?张滟博士提出,基因诊断作为耳聋精准防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基因筛查可准确评估耳聋的发生风险,对于孕期夫妇可避免生下耳聋的孩子,对携带药物性耳聋致病基因者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可防止耳聋的发生。携带大前庭导水管致病基因的儿童需防止头部碰撞,感冒及时治疗。对于老年性聋有家族遗传性者应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噪音,最大限度的防止耳聋的发生。对于安装人工耳蜗的患儿可根据其基因突变类型评估术后言语康复效果。

张滟博士在文章最后呼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清晰的聆听到外界的声音,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耳聪目明的孩子。因此,重视遗传性耳聋,对于该病做好防控,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爱心讲座,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

9.jpg

10.jpg

“普及爱耳知识,要从儿童抓起!”。为提高儿童对耳朵的认识,强化保护耳朵的意识,应莲湖区一代天娇幼儿园的邀请,3月2日下午,耳鼻喉科罗花南副教授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作了题为《保护耳朵从日常做起》的爱心讲座,幼儿园的老师们和小朋友们约一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罗花南副教授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爱耳日”的由来,接着讲授了耳朵的正常结构、声音的传播途径、伤害耳朵的错误行为、如何清理耳朵等多方面的内容,反复强调外耳道异物、鼓膜穿孔、感冒后中耳炎、游泳后耳痛等日常遇到的现象其危害和处理方案,不断告诫小朋友们“耳朵是用来听东西的,不是用来塞东西的”、不要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甚至喊叫、不要放鞭炮、不要长时间戴耳机、不能挖耳朵、不能到嘈杂的环境等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的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罗花南副教授在讲座过程中做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耳廓比作收集声音的“喇叭”,把外耳道比作传播声音的“隧道”,把内耳比作接收声音的“蜗牛”,不时逗得小朋友们开怀大笑。为强化授课效果,罗花南副教授还不忘与现场的小朋友们积极互动,好多小朋友在听完课之后都能总结出老师讲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整个讲座分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场次,历时一个多小时,现场气氛热烈。

在活动最后,幼儿园的老师们表示,专业化的讲座以生动形象、小朋友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了专业知识,肯定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感谢二院耳鼻喉科老师的倾情付出,期待以后能为小朋友们带来更多的专业知识。

技术服务大众,真情回馈社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作为西北地区耳鼻喉专业的龙头示范单位,在不断提升自身学科实力的同时,肩负责任、勇于当担,通过开展在线访谈、专家义诊、科普宣教、爱心讲座等多种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专业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认识,增强防病的能力,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服务三秦百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