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医学及二附院院史连载(四)
作者:刘铨 买秋霞 2015-04-28 11:00:02
浏览次数:
五 叶落长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北平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三校师生们纷纷要求复校北平,教育部始以发展西北高等教育和科学为由不予批准。1945年12月,北平师范大学校友总会、西北师范学院决定停课,派代表去重庆请愿,要求复校北平。1946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正式复校,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即今北京师范大学,留在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继续独立设置。1946年1月,教育部下令北洋大学复校,茅以升被正式任命为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被任命为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留在西安的西北工学院最后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而原北平大学因种种缘故,最终未能复员北平,其各院系已融入西北大学等其他院校,唯医学院以国立西北医学院之名仍独立存在。1946年8月,教育部电令:1946年度起。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侯宗濂任院长,附属医院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医院。西北大学即派员接收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财产、文卷及学生,并着手迁移西安。兰州部分并入甘肃学院(今兰州大学医学院)。8月中旬,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随西北大学迁设西安,医学院院址设崇礼路(今西五路)西北化学制药厂原址,在西侧再建附设医院。至此,北平大学终成历史遗迹,其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亦植根西北,叶落长安。
迁校西安前后,由于抗战胜利后平津及东南各省各医学院和医院在接收、恢复、重建时急需人才,对知名教授着力邀请重聘,加之沿海社会经济条件也较西北为好,西北时局动荡等各种原因,医学院许多教授相继离去他就,很多他去教授因此成为国内许多医学院或医院领军人物或栋梁之才。如儿科教授颜守民先去辽宁医学院接收任教,后任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院长,1956年评为国家一级教授;外科学教授、前任医学院院长万福恩,后任天津总医院院长、为天津医学院创建人之一;前任医学院院长汤泽光,后应邀到广东任岭南医学院(今中山大学医学院)兼博济医院(今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为国家二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前任附设医院院长陈阅明到福建医学院任副院长,眼科学教授潘作新后去青岛医学院,为国家二级教授,病理科教授李佩琳1950年就任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同时,医学院又增聘曲正、谢景奎、张同和、张保真、王耕、叶瑞禾、刘蔚同、王立础、马志千、孙大光、章尔仓、马载坤、郭佐国等一批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院任教。这些教授与医学院原有教授如侯宗濂、张效宗、陈作纪、毛鸿志、汪功立、孙国祯、刘新民、张迺华、隋式棠、王兆麟、张怀瑫、陈向志、王树梓、霍炳蔚等构成了解放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教授基本队伍。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转折时期,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北溃败撤出延安后,开始将西安的物资南运四川,同时迫令西北大学及医学院迁往四川,并企图以集训名义裹挟师生南下。西北大学组织应变委员会应对,经几番商讨拖延和师生反迁斗争,最后决定留陕不迁校。期间,医学院院长汤泽光、万福恩先后辞职到广州、天津,附属医院院长王立础被派南下四川勘察校址,马载坤、张时等临时负责人则采取逶迤拖延办法应对军事当局的催促,医学院多数教授和员工抵制迁院,成立了以孙国祯、徐浩、孟昭林、隋式棠、王兆麟、张保真等教授职员为主的护校委员会和以工人朱新年、朱文光、唐友德及学生高瀛洲、绪昶光、于克、郭炯组成的三、四十人的护校队,昼夜巡逻放哨,在中共西安市地下工委组织的领导下支持下,开展反集训反迁校斗争,终于为西北地区完整的保留住了当时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府。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4日军管组进驻西北大学,同时派员接管医学院,成立临时院务委员会,侯宗濂任主任委员,张效宗为副主任委员,同时成立学生会,迅速恢复医学院和附设医院的医疗教学秩序。8月4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贺龙、副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签署管会字第20号令,将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医学院。之后又将医专附设医院全体人员及设备均暂借西北军区司令部(未还)。1950年4月28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副主席习仲勋、张治中签署会高教字117号命令: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教育部电,决定将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并以侯宗濂暂代院长之职,该院行政管理归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医学院再度独立建制,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的快速发展。
1950年代,西北医学院作为西北地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学的主力军,以其丰蕴的医学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为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和平建设,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贡献。1949年7月,医学院组织戈治理、宋爱兰、李秀林等医生和学生成立了四个支前战地医疗队随第一野战军第一、二、三野战医院西征,参加了咸阳反击战、扶眉战役、关山战役、兰州战役。附设医院代院长马载坤率14人的手术队到西关飞机场协助西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开展工作,救治了2000多名扶眉战役下来的伤员。1949年11月——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以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耿飚、潘自力联合署名,并由副司令员等高级领导亲自上门送教授聘书,诚挚邀请西北医学院刘蔚同、刘新民、张迺华、隋式棠、迟汝澄、王耕、靳连仲等多名教授,为部队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951年2月,第十九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杨得志将军率所属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刘新民教授等组织发起西安市卫生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附设医院接受治疗300多名志愿军将士;医学院派出外科医师刘文善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赴朝、内科医师赵子慎到东北四平市黎树县陆军医院抗美援朝医疗工作。
解放之初,西北医学院多名教授奉调或被邀聘到其他医学院和军队院校工作,如1949年10月马载坤教授受邀到陆军三院,后任陆军六院(四医大唐都医院)院长,汪美先、迟汝澄等教授加入第四军医大学;1951年曲正教授调兰州大学校长,后任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 1953年王耕教授应兰州大学校长曲正诚恳之约,赴兰州大学医学院任外科总论教研室主任,张迺华教授被借聘为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院长(后返回)。刘辅仁教授1956年受邀到安徽医学院建设皮肤病教研室(后返回)。儿科、妇产科、皮肤科先后调出多名高级医务人员到甘肃、河南等地医学院支援其建设发展。为满足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51年起受中央卫生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委托,医学院在开办皮肤花柳系的同时,先后举办了两年制的皮肤花柳并专修科、外科专修班、内科专修班、牙科医师训练班,为新中国快速培养中级卫生医疗人员。之后受卫生部委托还连续举办了多期皮肤性病、口腔医学和耳鼻咽喉高级专修班到80年代,为国内培训了大批高级医务人员。
医学院在1939年独立于西北联大时,学制仍实行六年制,将当时在校的五年级称为第一班(期),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革动乱停止招生,最后一批入学学生称为第32期(正常应在1970年毕业),计培养医学生5285人。之后招收基层推荐工农兵学员(三年制)五期,称为75、76、77、78、79级培养,学生2412人。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后,再招进的学生则以77(5)级称呼并下排,至1997年累计培养医学生18546人。
翻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之前生后世,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史的一个的缩影。它的起源于中国现代医学科学的创生期,从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的预演,到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兴办的真正意义上从事现代医学教育的学校——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嬗变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医学学府——北平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成就和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早期现代医学学科具有开创性和奠基者的医学大家,对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居功至伟。1937年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冲击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包括医学科学事业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和痛苦磨难,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和文化战略的对决中,为民族大义和存续中国教育文脉,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毅然决然地中断了在北平的发展,内迁陕西。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先后更名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名称虽存在不足两年,但以此为节点,由临时到联合再到完全地方化,承上启下,延续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至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附属医院。西北联大医学院传续并保存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高等教育薪火,汇同陕甘医学,奠基起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担当起西北医学事业领军旗帜,书写了中国现代医学事业曲折顽强的传奇发展篇章,其为中华民族复兴所体现的牺牲精神和奋斗史迹应被永远铭记。(未完待续)
上一篇: 西安交大医学及二附院院史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