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是集医学、 科技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新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效等优势,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经颅超声刺激等多种手段,通过磁、电、超声等方式实现神经系统的精准刺激。近年来,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科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脑卒中、抑郁、神经病理性疼痛、帕金森病、创伤后应激障碍、纤维肌痛、多发性硬化、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强迫症、物质成瘾、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耳鸣、癫痫、精神分裂等多种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均具有治疗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科研探索。科室拥有重复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经颅超声治疗仪、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等多种设备,多人参加国际认证“神经调控”培训班,熟练将神经电生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经颅超声刺激等技术应用于临床。2023年5月获批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多次举办神经调控适宜技术培训班。
科研方面,科室开展了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及帕金森病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潜能的早期预测研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的应用、帕金森病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康复评定研究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文章20余篇。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多次,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临床研究20余项。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的特色临床诊疗方向
1、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
结合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电生理学、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经颅超声刺激等技术,制定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抑郁焦虑等多种功能障碍的个体化刺激模式,实现对疾病的精准高效治疗。采用中枢联合外周重复磁刺激模式改善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出中枢联合外周重复磁刺激的治疗模式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佳。
中枢联合外周重复磁刺激模式
2、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潜能的早期预测
团队针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潜能早期预测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客观定量指标,为患者的功能预后及康复治疗时程提供了客观依据,极大提高了康复治疗效率。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运动诱发电位评估卒中运动功能恢复预后
3、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
基于帕金森病基础研究成果,结合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电生理学等多种手段,制定帕金森病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抑郁焦虑等多种功能障碍的个体化神经调控模式。发现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相性,提出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的抑郁症状,发现小脑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异动症,拓展了帕金森病的治疗模式。
4、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调控治疗
基于功能影像学、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及事件相关电位等检查,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方式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同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激活患者的额颞叶皮层活动改善认知功能,丰富了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