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科普
冬季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即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人们又称之“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大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中风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
寒冷季节是脑血管病发病较高的季节,即每年的11月到引起次年的3月,是中风发病的高发时期。尤其在我们西北地区,秋冬或冬春季节变换时,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昼夜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超出人们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该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对于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群本病的发生率更高。对于曾患脑血管病者容易加重和复发。
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尤其是寒流突然袭击时。据临床测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在冬季会增高20毫米汞柱。再加上冬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脑部供血减少。天气寒冷还会令人的血管脆性增加,而温差大造成的忽冷忽热容易使血管收缩疲劳。此时如果情绪激动,或大便过度用力,或过度劳累,或不按规定服药,就容易导致中老年人发生脑血管病。另一方面,温差的变化也使血液的流变学性能发生急剧的改变,健康人体对这种改变可以迅速产生保护性、适应性调节,而老年人这种调节机能明显减退。所以,在环境温度变化大的时期,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都容易发生。同时,在寒冷和环境温度易变的季节里,老年人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那些原本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老人,一旦发病易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这种情况不仅直接影响脑功能,也可诱发中风。而且寒冷季节患病的中风病人合并症多,康复慢。前一时期一场持续半月的连阴雨,使我省气温骤降,各大医院脑血管病人骤增,门诊病房病人爆满。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常常呈现出瘫痪昏迷的中风患者、焦急的家属和紧张抢救的医护人员所构成的让人揪心的场面。
那么,这个季节如何预防中风呢?
首先是对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积极有效的预防: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等,一经发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治疗,切勿跟着广告走,让一些“保健”措施代替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多吃鱼类、蔬菜、水果;注意精神、心理卫生,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休闲,会劳逸结合;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大的波动;根据身体状况尽可能坚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散步、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等,尽量避免到一些喧闹、嘈杂、室温过高的公共场所去;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视力下降、失明,突发头痛、眩晕等情况,应及早到有条件的正规医院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6~8小时内可进行有效的动静脉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大部分中风都是有一定先兆的,在没有发生完全血管病之前可能有短暂的症状,如突然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或突然手脚活动不方便、发重、发沉、不灵活、拿的东西往地上掉;或肢体发笨或有时出现胳膊腿的不明原因麻木;或突然语言不好,突然说不出话来;或者说找不到正确的词,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出现这些表现都意味着可能脑血管出问题了。这种时候无论是时间长或者短,必须要及早上医院,即便症状消失了,也要让医生检查,以防错过最好的治疗机会。(本文作者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咨询电话:87679249)
上一篇: 颈椎病的预防